陈俊源 王彦桥
观点
通过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重塑人才配置生态、创新技能适配机制等,建强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为此,需要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基础支撑。然而,目前高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无法满足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要求,为此,需要在厘清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技能人才队伍的现实挑战
第一,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约有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左右,部分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超过2.5。而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更大,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的瓶颈。根据《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进行智能化转型,流水线和工厂设备实现数智化改造,对数控操作员等新型技术工人的需求提升。
第二,技能人才分布不均衡。一方面,技能人才区域分布呈“东部强中西弱”的梯度差,而技能人才柔性流动与互认机制的不完善使这种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技能人才年龄分布呈“哑铃型”特征,即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中年群体技术更新滞后,高龄人才转型困难。技能人才分布的地域与年龄结构性失衡也是影响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的主要因素。
第三,技能人才素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传统制造业领域,传统机械操作工等基础工种数智技能不足;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面临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缺口。可见,传统技能冗余与新兴技能不足并存会影响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面向新型工业化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思路
面向以科技创新、数字驱动与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需重新定位高技能人才的时代方位,通过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重塑人才配置生态、创新技能适配机制等,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一,构建“增量提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需建立“培育新生人才、激活现有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培育新生高技能人才需深化产科教融合。龙头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与职业院校、高校院所紧密协同,共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共推课程教学革新以及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确保人才成长始终贴合工业场景。激活现有高技能人才需强化终身学习。优质企业与职业院校应联合提供更多继续教育与培训机会,将新型工业化所需的绿色技能与数智技能等有机融入技能人才的现有技能结构,逐步增强其转型能力。同时,企业还应辅以激励机制与考核要求,引导现有高技能人才向数智、绿色人才转型。
第二,打造“调优补缺”高技能人才配置布局。针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空间与年龄分布不均困境,需构筑“区域协同、新老共进”双循环发展模式。一要支持中西部地区对接新型工业化要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使高技能人才在中西部地区有用武之地。二要出台柔性引才激励政策,为留驻中西部地区的数智与绿色高技能人才提供专项津贴、购房优惠与科研基金等支持。三要搭建跨区域“技联体”平台,畅通东中西部企业与高校院所技能人才合作渠道,实现远程与实地“双线”技术协作与资源共享。新老共进需依赖制度与平台双重保障。一方面完善“银龄工程师”返聘制度,鼓励退休高技能人才通过“师徒制”传授经验;另一方面建设“中青年工匠创新工坊”,以项目制形式促进新老人才协同攻关,使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第三,探索高技能人才素养适配机制。针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素养结构问题,需探索“标准牵引、学分银行”技能适配机制。标准牵引需建立技能缺口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更新发布技能人才需求目录与企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并由多主体联合制定新工种新职业认证体系,给予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方向指引。学分银行需强化学历资历与职业资历等值互认机制,制定技能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学分换算标准,支持高技能人才通过企业认证、技能竞赛等非学历途径积累学分,推动职业资历框架与学历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打通技能习得、学历提升与职业发展的互认通道。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融丰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炒股配资门户网-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