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军队广泛装备的棉甲,这种特殊护具在制作材料和工艺上颇具特色。棉字在古代也写作绵,因此棉甲既有用棉花制作的,也有用丝绵制成的。
据《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的部队在攻城时穿着一种拖地长裙式的护甲,颜色有红、青、绿等。这种护甲看起来蓬松宽大,却能有效抵御箭矢攻击。士兵们头戴宽檐红皮帽,帽上插着写有猛烈二字的小旗。后来随着势力扩张,才逐渐改用铁甲等更精良的装备。
明末学者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详细记录了棉甲的制作方法:用七斤棉花缝制成夹袄的样式,袖子要长过肩膀五寸,下摆需盖住膝盖。制作时先用粗线横竖密缝,然后浸水踩实,直到不再膨胀为止。晒干后的棉甲不仅防水防霉,还能有效抵挡火枪攻击。
从用料来看,一件棉甲需要七斤棉花,相当于一床厚棉被的用量。明代《兵录》提到,南方地区常用旧棉布和废棉絮制作棉甲,大大降低了成本。这可能也是朱元璋早期选择棉甲的重要原因。
展开剩余72%明代中后期,棉甲发展出多种改良版本:
1. 棉纸甲:在棉花中加入纸张增强防护
2. 缉甲:用绢布做面,内填棉纸,戚继光特别强调厚度需达一寸才能防弹
3. 软甲:抗倭将领傅良桥推崇的版本,防御力优于藤甲但价格更低
这些改良甲胄在实战中表现出色:
- 李如柏在朝鲜战场头盔中弹,因内衬厚棉而未受重伤
- 水军用棉甲抵挡箭炮攻击
- 李自成部队的百层棉甲让箭炮难以穿透
明清之际,棉甲应用更加广泛:
- 浑河之战中,明军陈策部在铁甲外再穿棉甲
- 后金军队也采用铁甲 棉甲的双重防护
- 努尔哈赤特别重视棉甲,在劝降明军时还特意强调绵甲已到
棉甲的优势在于:
1. 轻便灵活,适合步兵和山地作战
2. 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装备
3. 对火器有独特防护效果
但缺点也很明显:
1. 防护力不及铁甲、皮甲
2. 潮湿环境下容易损坏
3. 需要定期维护更换
明军还会将旧铁甲改造为棉甲,既节约成本,又解决了旧甲维护困难的问题。这种因地制宜的装备改良,充分展现了古代军事智慧的实用性。
发布于:天津市融丰配资-股票的杠杆交易-炒股配资门户网-场内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